左起艺术家洪耀、李行简、潘行健、郝鹤君、邵增虎
左起艺术家李行简、邵增虎、郝鹤君、洪耀、潘行健
李行简,在附中首届生中是佼佼者,放弃直升广州美术学院的机会,考上中央美术学院,师从李可染专攻水墨山水,是"李家山水"的大弟子。1963年毕业留校任教,曾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画室主任教授。代表作品有《井冈激流》《江城春雨》《秋红时节》《蕉香千里》《知春亭》《大江东去》《峡江金秋》等等。
邵增虎的《螺号响了》《农机专家之死》《在延安的日子》等一批代表作被中国美术馆和广东美术馆收藏,并列入多种代表中国20世纪油画艺术水平的作品专集,和中学大学等各个层次的美术教科书之中。作为一名军旅画家,在中国美术界有着广泛的影响。
郝鹤君与李行简一样,读大学是学习中国画,在广州美院绘画风格师承岭南的黎雄才、关山月。1987年调回广州美院任教,为中国画系教授。代表作品有《河沿风云》《春雨催人忙》《荣睿碑亭》《壶口瀑布》《日月潭》等。
洪耀,在广美附中的大名是洪耀华,读附中时有一段传奇:1957年,苏联著名油画家马克西莫夫在中国开班教学期间,观看了当时中国美院附中的学生作品,他表扬肯定的两幅画,就是洪耀的线描习作。关山月认为洪耀线条好,应报考国画系。1958年洪耀升入广州美院中国画系继续学习。大学二年级又有一张课堂素描人物入选全国美展,洪耀自己总结说:这是由于苏式素描结合中国画的一些技法的结果。大学毕业后,他当过美工,教过书,作品《添新书》《紫秋》《步步歌》等受到关注。
潘行健的黑白木刻《啊!大海》《土地》,木版水印《椰林深处》《水乡世家》,木版油印套色《山城印象》等,多次参加全国美展、全国版画展和许多国际性及区域性展览。毕业留校后,他长期从事高等美术教育,并担任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主持教学科研工作。
著名艺术批评家陈孝信老师研讨会发言
著名艺术批评家皮道坚老师研讨会发言
著名艺术批评家鲁虹老师研讨会发言
半个世纪的春华秋实--"首届生--李行简、邵增虎、郝鹤君、洪耀、潘行健等五人作品展"序(陈孝信)
55年前--1954年的秋天,中南美专附中成立了。中南美专(全称:中南美术专科学校)即后来成立的广州美术学院的前身,而中南美专附中即后来成立的广州美院附中。一批稚气未脱、风华正茂的青少年从两广、两湖、河南等省、市纷纷踏进了附中(所在地武汉)的大门,成为了附中的"首届生",并开始了他们为期四年刻苦而愉快的学习生涯。四年后,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学生,又踏进了新成立的广州美院的大门(所在地广州),并再次成为了"首届生",开始了为期四年的专业(油画、国画、版画、雕塑等)学习。附中的首届生中,也有的升入了其他的美术学院。在这两个不同层次的"首届生"行列中,就有李行简(他后来升入了中央美术学院)、邵增虎、郝鹤君(原名郝学仁)、洪耀(原名洪耀华)、潘行健等五人的身影。这就是展题"首届生"的来历。
55年风雨岁月,半个世纪的春华秋实。如今这五位当年的"首届生"都已蜚声海内外,而且在各自的领域里都已是硕果累累。
李行简在附中首届毕业后,便考入了中央美院深造,师承李可染大师,可谓笃行稳健,颇得乃师之风。其山水画创作,可按其题材不同,分为三大类:第一类,属名山大川、江河湖海。此类创作继承、发扬了由李可染开创的"新中国画"思路,显得庄严崇高,厚重浓密,犹如绘画"雕塑"一般。第二类为江城山乡,风土人物。此类创作大多是实地写生,有迹可查,充满了生活气息,加上了主观渲染,显得更加生机勃勃。这类创作在形式语言方面(尤其是用线和用墨)作了多方面的探索,或浓郁,或素朴,或意趣横生,或简约空灵,既变化生动,又处处不失笔墨气韵,在艺术上已自成一格。第三类为异域风物。此类创作可以视为是第二类创作的延伸、发挥,在此同时,他进一步拓展了艺术视野,并融入了一些新的语言元素,使水墨画拥有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。
邵增虎素以优秀军旅画家著称,他的一系列"主旋律"创作堪称"史碑"式记录,其中尤以《农机专家之死》(1997年)等代表作最能震撼人心,为那个特殊的时代作了生动的写照。
如今他更是一位杰出的当代油画家。近20年来,他以一个"远行者"的身份创作了大量的风景画。或是气象恢弘的大远景(如《远山》、《草原人家》),或是耐人寻味的"截景"、小景(如《溪水》、《老朽之美》),但却体现了相对统一、个性鲜明的风格特征。在具象方法的"基石"之上,又融入了现代的表现性语言和抽象意识,表面上看浓郁斑斓,热烈奔放;实质却是厚实质朴、凝重内敛,且寓含哲理性。他所表达的,已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抒情或诗意,而是一种博大的男人胸怀与人文历史的沧桑感。他也不是在描绘风景,而是在"雕塑"风景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,他的油画创作具有了一种纯粹的意义。
郝鹤君在广州美院中国画系毕业后,先是在基层工作,后又调回母校任教。在十余年的教学生涯里,一方面是桃李满天下,另一方面却是教学相长,为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他从教学岗位上退下来以后,便迎来了真正的创作高潮。在近十年中,他不辞劳苦地"行万里路"、"搜尽奇峰打草稿",为锦绣河山写照传神,创作了一大批写生稿和山水画作品,且多为大尺幅。在整体创作的思路上,他遵循、发扬了"新中国山水画"的传统,即是:在写意山水画的传统基础上,融入了写生(写实)和"印象派"式的光线和色彩,从而突破传统,体现时代特色,也即是:一手伸向传统,一手伸向生活。
纵观"锦绣河山"的系列创作,既体现了艺术家的大胸怀,大气魄,也体现了传统写意文脉的气息和精神,更体现了"天地大美"的雄奇壮丽和"万物霜天竞自由"的无限生机,堪称是"新中国山水画"园地里的一朵奇葩!
洪耀在我的心目中是一位奇人,理由是他有奇才。这奇才又包括了奇思、奇构、奇作等三个方面。
奇思:他虽毕业于国内正规的美术院校,从附中到美院本科,读了七、八年,算得上是正宗的"学院派"出身。可他却在20世纪70年代末、80年代初,基本放弃(并否定)了他的"学院式"创作,进入了抽象绘画和"弹线"观念艺术创作,而且一干就是30年。这在当年,无疑是件石破惊天的事,可他自己却谦虚地说:这仅仅是"零"的突破!
奇构:所谓"弹线"观念艺术创作包括"弹线"的工具(受启发于古代鲁班的发明--墨盒和拉线)、行为过程(类似匠人弹线或弹棉花)、完成品(留有"弹线"痕迹的绘画或纯"弹线"的平面作品或经过"弹线""破坏"过的实物)。这里的"弹线"观念既是几千年传统的积淀,又是在新艺术观念支配下的一次全新发挥。这个切入点,就是奇构的起始点。
奇作:首先,它改变了传统的"作品"的理念,赋予了它以新的"意义":"作品"可以是一个观念,也可以是一次"解构"行为,以及一次次"解构"后的痕迹。其次,他的"弹线"观念艺术创作既是对悠久传统的一种缅怀,或曰祭奠,也是对传统"线描"(如"十八描")的一次成功突破,堪称是"第十九描"。激昂的"弹线"大大地张扬了生命力和现代感。
当我们面对一件件"弹线"作品时,仿佛是在倾听一首古老的歌,但那自由想象的双翅,却又穿越了几千年的时空,穿越了高山大海的阻隔……
潘行健在美术教育(曾任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)和版画创作两个领域内"双管齐下",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。
在版画艺术方面,他用自己的创作实践兑现了他自己的艺术理念:对历史传统的继承与扬弃;对当下创新的敏锐与包容;对未来探索的远见与勇气。纵观他的40多年创作历程,呈现为三个不同的创作阶段:
具象(写实)创作。可以《椰林深处》(1962)、《夜尽》(1979)、《啊!大海》(1980)等作品为代表。该阶段创作紧扣时代脉搏,语言简洁凝炼、大气豪迈,为以后的发展确立了一个创作基础。
意象创作。可以《山城印象》(1981)、《童年》(1982)、《帆影》(1982)、《水乡的记忆》(1984)、《土地》系列(1992)等作品为代表。该阶段与具象(写实)创作呈平行、交替发展态势,前者的主观性较强,语言活泼,手法更趋多样,因而具有了鲜明的艺术个性。
抽象(构成)创作。近十年以来,潘行健以巨大的热情、大胆的姿态投入了《立交系列》创作(其中包括了《变奏》、《速度》、《流畅》、《空间》、《支柱》、《伫立》、《变奏》等独幅或系列作品)。这个系列在创作理念上是对他自身的一次成功突破,所选取的创作题材与当下的都市节奏密切结合,更能体现改革、开放的时代风貌。体现一种技术的力量与理性的精神。在趋于平面化的艺术处理上,则显得大胆果断,老辣简洁,并能随心所欲地运用黑、白、几何线、面、分割、构成以及版"痕"等艺术元素,因而使整个创作面貌焕然一新。
潘行健迎来了他创作上的又一个繁荣期。新作正如雨后春笋一般,不断地涌现出来。他往后的创作面貌,更令人期待!
五位"首届生",虽然领域不同,创作面貌迥异,但他们对艺术的一种信仰、一份执着和坚持,却是惊人地一致。在他们身上,见证了新中国美术教育的丰硕成果,见证了新中国艺术事业的风雨沧桑,见证了改革、开放以来·天覆地的变革,见证了艺术本身所具有的迷人魅力。
"首届生"所代表的不仅是一个时代、一段历史,而且是一种辛勤耕耘、积极进取、不断开拓、勇攀艺术高峰的伟大精神。
正是这样一种精神感动了他们和我们,并把他们和我们凝聚在了一起。
本展览既是在缅怀历史、收获硕果,也是在回应时代、面向未来!
陈孝信
于南京草履书斋
2009.06.18
《离堆新绿》中国画68×45cm1983
《苍翠欲滴》中国画54×42cm1978
《月牙山襟江阁》中国画68×45cm1979
《桃花溪上观鱼亭》中国画48×45cm1979
《多少楼台烟雨中》中国画68×45cm1988
《春雨江城》中国画68×45cm1988
《朝雾》中国画45×45cm1987
《武昌起义阅马场》中国画198×198cm1984
《塞纳河畔》中国画52×39.5cm1988
《寓所窗外》中国画53×39.8cm1988
《石魂二》油画130×170cm2009
《石魂三》油画130×170cm2009
《石魂四》油画100×120cm2009
《斜阳》油画80×100cm2008
《雪山》油画50×70cm2008
《湖边》油画55×80cm2008
《五彩坡》油画80×80cm2008
《穿过桦林》油画80×100cm2008
《老朽之美》油画85×65cm2008
《牵黑马的姑娘》油画65×85cm2008
《大河之源》中国画188×144cm2006
《燕荡山雨》中国画144×366cm2009
《群峰欲晓》中国画144×366cm2009
《长白山之秋》中国画144×366cm2009
《绝壁长廊》中国画144×366cm2009
《黄河之水天上来》中国画144×366cm2009
《黄帝陵》中国画144×366cm2009
《剑门关》中国画188×144cm2007
《函谷关》中国画188×144cm2007
《明延平郡王祠》中国画188×144cm2006
《绝对极简(白上白)》弹线125×200cm1997
《五角星》第一张弹线48×68cm1977
《观念弹线之一》宣纸95×170cm1984--2006
《观念弹线二解构中心》弹线150×150cm2005
《架上绘画终结之二》装置2001
《架上绘画终结之三》装置2001
《观念弹线之三》弹线
《弹线汽车》装置
《农村包围城市》装置2008
《年轮弹线》木油彩171×216cm2008
《之间》皮革蚕丝油漆60×80cm2005
《水晶弹线》35×13×90cm2008
《皮影弹线》油画250×170cm2008
《立交o流畅》黑白木刻45×90cm2002
《立交o天堑》黑白木刻45×90cm2005
《立交o擎天》黑白木刻75×75cm2006
《立交o支柱》黑白木刻75×75cm2008
《立交o支柱》黑白木刻75×75cm2008
《立交o支柱》黑白木刻45×45cm2008
《立交o支柱》黑白木刻45×45cm2008
《立交o空间》黑白木刻45×90cm2008
《立交o空间》黑白木刻45×90cm2008
《立交o伫立》黑白木刻103×75.5cm2009
来源:洪耀弹线工作室
Copyright Reserved 2000-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粤)B2-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(粤)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
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-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[2018]3670-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(总)网出证(粤)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